泥鳅养殖规模
三、常见病害防治 1.水霉病 由水霉、腐霉等真菌感染而致。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,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,并侵入机体组织,肉眼可见发病处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。防治方法:用1x10(负6次方)浓度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—30分钟;或用4x10(负4次方)溶液的小苏打和食盐配成混合液后,全池泼洒。 2.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。病鳅鳍、腹部、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、溃烂、尾鳍、胸鳍发白腐烂。防治方法:用1x10(负6次方)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泼洒;或0.5x10(负6次方)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;或用10x10(负6次方)浓度的四环素溶液浸洗12小时。 3.打印病 由嗜水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。病鳅病灶浮肿、红色,呈椭圆形、圆形。患处主要在尾柄两侧,似打上印章。防治方法:用0.5x10(负6次方)浓度杀灭海因全池泼洒可达到治疗目的。 4.寄生虫病 主要是由车轮虫、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虫所致。病鳅身体瘦弱,常浮于水面,急促不安.或在水面打转,体表粘液增多。防治方法:用o.7x10(负6次方)浓度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(5:2)合剂全池泼洒,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;用o.5x10(负6次方)浓度的90%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。 四、泥鳅的捕捞、暂养和运输 1.捕捞 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,随着水从排水口流出,泥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,并有部分随水流出到张网中,再用水冲集鱼坑使泥鳅集中于张网中。若在放水同时在集鱼坑之外池塘中,每亩水面用5—6公斤,在火中烤3—5分钟后取出,趁热研成粉沫:再用水浸泡3—5小时的茶枯泼洒驱赶泥鳅使其快速到集鱼坑中,则捕捞效果更佳。 2.暂养 泥锹起捕后,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、网箱、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(不投饵)暂养数天。其目的是:排除体内粪便,提高运输成活率;除去泥鳅肉质的泥腥味,改善食用口味;将泥鳅集中于一处,便于成批起运。 3.运输 成鳅的皮肤呼吸和肠呼吸功能很强,运输较方便。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,即把泥鳅装在容器内,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;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大篓装运,一般1公斤水可装运1—1.5公斤泥鳅。气温在15℃时,可装运5—8小时;远程运输则应采用降温运送.即把鲜活的泥鳅置于5℃左右的冷藏车控温保温运输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